69看书网 » 玄幻小说 » 文心雕龙新译最新章节列表 » 第四十六章 物色繁华情亦浓 (2/2)

第四十六章 物色繁华情亦浓 (2/2)

文/克谐
文心雕龙新译 | 本章字数:33.27万字 | | 文心雕龙新译txt下载 | 文心雕龙新译手机阅读
字展现出来,效果反而眼花缭乱,必将大跌眼镜吧。

近代文章,在描绘景物的风气上,热衷于物体形态上的精致逼真。其实,无论远瞻山川云海的起伏变化,还是近观草木虫鸟的生死枯荣,其中所谓文学创作,无论隶属吟诗歌赋,还是归入章奏经传,究其艺术宗旨的根本,始终都在于志气情怀的深刻高远啊。至于描写事物景色的技巧微妙,关键在于善于观察,并能够恰如其分地刻画出来,如同在他们身体上贴附一个特性标签一样吧。所以,坊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巧言切状,如印之泥。”也就是说,真正能够精巧准确地勾画事物的文字,如同盖在物品封泥上印章一样,原本不需要过度雕琢篆刻,更没必要使用过多文字,而把细枝末节都照顾的面面俱到;这其中的关键,只在于将要转达的主要信息暴露无遗,借此达到瞥一眼即知大体内容,看字迹就能判断大致时间的根本目的罢了。

斗转星移之间,世间万物,即便四季轮替,但他们在形色体貌上,也基本一直恒常不变啊。然而,落实在文章创作中一个个具体作者身上,他们之间的思行情志,不但因人而异,更是变化多端,并且经常是非无常。因此,有的文章作者,仿佛在不经意之间,反而创作出来一些登峰造极的景象描绘佳作,而有的人,即便挖空心思,甚至殚精竭虑,却与艺术佳品渐行渐远了。返回头,再看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,他们之所以能够引领艺术风骚的根本原因,就在于真正抓住了所要表现事物的特色要害啊。所以,后继书写文章的人,即便就是那些锐意创新的艺术闯将们,他们一般都会尽量避开《诗经》《楚辞》中较为明显的强项锋芒,只是吸收其中成功经验,于顺势利导之中,寻求其他能够标新立异的突破。由此,也不难看出,只有从过去成功范例中,善于捕捉技巧灵感,才可能于相对不变的事物景象中,创造出来新的艺术偶像和成功典范。

面对外部世界的四季轮回、气象更替,作者在把时节变化引入到文章中间之际,如果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,莫过于既像信手拈来,亦犹如恬然自得;同样,世间万象从来都是物色繁杂,作者无论寄情山水还是闻鸡起舞,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精髓,尽可能用简洁干练的字词,给予表达的既要准确又要清晰……这样才属于深入浅出,并且才会形象生动。例如描写飘香四溢,要仿佛有香气随风扑面而来;又如表现情景转化,要像亮光明暗闪烁一样直观动人。自古至今,诗人作家之所以延绵不绝,就在于他们之间必定属于承上启下,并且代代相传。若深究其内在环节的关键所在,就是要在继承中求发展,于发展中找准突破点,并敢于大胆创新……唯有创新的文学艺术,才能实现具有真实性进步或实质性飞跃的成功业绩。例如西晋时,在前代辞赋名家已经创作了许多描绘京都的杰作佳篇前提下,而左思不惜耗费十年精力完成的《三都赋》,之所以还能够产生“洛阳纸贵”的社会效果,正如当时文学家张华评价的“使读之者尽而有余,久而更新。”其大意是说,左思的《三都赋》即便读完了里面文字之后,其文章中含义,仍然还能回味无穷,甚至时间越久越会新意不断。所以,像左思这样文学成就,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,属于达到融会贯通后,最终取得了创新性成功的典范吧。

溯本清源,在天地之间,像山川、林海、沃土等自然万物,才是亘古至今一切文章篇籍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物质宝藏。至于本文所说的“物色”与词汇多寡问题,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的情景描绘,一旦字词文句过于简单,必定出现支离破碎、漏洞百出的缺项,然而极度精细的雕琢篆刻,则不但会显得繁琐累赘,甚至过犹不及。毋庸讳言,屈原何以能够在文坛之上“独领风骚”呢?答案就在于他文章的字词话语中,囊括了楚山越水的灵气和神助罢了。

总而言之:山峦叠张,水廻路长,草木斑驳,云蒸霞光。举目所及,物变星移,有感而发,诉诸篇籍。想却不见,唯叹息春日迟迟;思已别离,故倍感秋风飒飒。莫怨物色繁华,错怪见异思迁,从来勃发情志似神助,自古昂扬意气答如流,船到桥头直,功到自然成。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第四十五章 时势与文风(2/2)章节列表(快捷键 →)